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热点焦点 > 正文

中国将形成全球第一大碳交易市场 节能减排意义深远

来源:中国新闻网

 

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96日,“中国碳市场大有希望,但需要在有效性、流动性、稳定性上做一些更有创新性的探索,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中国碳的定价机制,”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梅德文说。

 

梅德文是在出席6日在上海举行的“绿色金融国际研讨会”时做上述表述的。在此之前,中国央行副行长陈雨露透露,中国已经决定在2017年启动全国性的碳市场建设,提高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和碳产品定价的有效性。

 

据梅德文介绍,2013年中国开始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进行试点,已经进行了3个完整的履约期,2015年这7个省市GDP(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GDP27%,而碳配额竟占全国的40%左右。

 

“这个占比还是很大的”,梅德文感叹道,“但这7个碳交易试点2015年的交易量大约是3786万吨,交易金额是4.4亿元(人民币,下同),这个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应该都不是特别大”。

 

究其原因,梅德文分析道,“由于这7个碳交易试点是一个区域分割市场,比如北京的配额只能在北京卖,不可能放到上海卖,上海的配额只能在上海卖,不能拿到北京卖,所以规模很小,对交易量影响不是很大。此外目前中国碳交易试点还是现货交易”。

 

为了开展统一的碳市场,中国将在电力、石化、化工、建材、航空、造纸等八大行业年排放量超过10000吨标煤,22000吨二氧化碳排放的企业进行强制排放,梅德文表示,“这样中国就会形成全世界第一大碳交易市场,这样的市场建立后,会对中国的节能减排甚至经济转型做出重大贡献”。

 

那么如何才能构建这样一个有效性、流动性、稳定性的碳市场呢?

 

梅德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在市场的有效性上,还是需要有一个更大规模的交易市场,需要更加多元化和不同类型的交易主体。

 

其次在市场流动性上,无论欧盟还是美国的碳市场,主要是以金融产品、金融工具为主,未来中国的统一性的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在适当的时候也应该研究推出中国碳金融产品,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价格机制。

 

最后在市场稳定性上,目前中国七个碳交易试点价格并不相同并且价格偏低。应当通过真正的价格来反映市场的稀缺程度,影响市场的结构转型和稳定性。此外强制的碳信息披露,也需要研究更具灵活性的交易规则。

 

原标题: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中国碳市场需要在有效性、流动性、稳定性做创新性探索

热点焦点 推荐信息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有关负...
  • 绿色转型迈向关键阶段——从“能耗...
  • 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产品...
  • 《广东省2024—2025年节能...
  • 总成交额超181亿元!2024年...
  • 生态环境部发布2022年电力二氧...
  • 《公共机构能源费用托管实施规程》...
  • 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 广东售电公司可能会换种活法了
  •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能源...
  • 全国首个新CCER项目完成登记!...
  •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力安全治理 ...
  • 生态环境部:关于强化危险废物环境...
  • 推动“售电不止于隔墙”!国家能源...
  • 绿色算力新征程:源网荷储助力数据...
  • 我国有了能源法!2025年1月1...
  • 深入实施汽车产品有害物质和可回收...
  • 全面绿色转型 · 专家谈|我国...
  • 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重磅署名...
  • 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