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售电公司可能会换种活法了
售电代理关系绑定的紧迫性 广东交易中心近日发布通知,宣布将于11月26日开放购售电代理关系绑定功能。这一消息无疑让许多人松了一口气。因为在绑定代理关系之后,售电公司和用能企业明年的合作关系才算得到官方认证,板上钉钉! 然而,为何双方即便签订了书面合同,售电公司仍会感到不安呢?这背后涉及到售电公司与发电企业签订的批发合同、与电力用户签订的零售合同在市场中的区别对待现象。 面对发电集团的优势地位,售电公司与其签订度电5分钱巨额违约金的批发合同,被严谨认定为正式合同。而面对广大电力用户,售电公司签订的零售合同却常被儿戏化的片面理解为“不具有实际约束力”,仿佛随时可以重新商量。 但是要知道法律在原则上是会公平对待所有市场主体,不应因其经济实力和认知水平差异而有所不同,更不会因为缔约双方口头约定不同情形而有所变动,合同就是合同。
“套路”与“反击” 近年来,一些“骗子”售电公司几乎成了众矢之的,但大家也好奇他们为何能长期存在且活得滋润。老九经过观察,发现这些售电公司除了他们很懂“沉默的大多数”的大众心理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国人怕事风格,耍了不少“小聪明”之外,最厉害的“套路”就是利用“以交易中心零售平台电子签网签为准”这个规则。 批发电价走低时,他们拿着纸质合同要求用户履约;批发电价走高时,则推脱说没在交易中心网签,不算数。这种变脸速度,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风水轮流转,今年零售电价一路暴跌,不少电力用户也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市场价格走高时,他们要求售电公司100%履约;市场价格走低时,则要求售电公司重签零售合同价格,拒绝绑定代理关系。在这种极端市场行情下,电力用户的违约意图愈发明显。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大部分售电公司还是诚信、稳重的。他们一般都会小心谨慎,会根据零售进度同步购买批发电量,转移风险锁定收益。例如,此前以四毛二的价格签到的零售电力用户,售电公司会以四毛一左右的价格同步在批发侧建仓,与电厂签订批发合同,赚取微薄利润。但现在零售价跌到四毛,电力用户却吵着要售电公司把零售价格也改成四毛,试问电厂的批发价能改吗?这无疑是对老实本分的售电公司的巨大挑战。 电力市场定价机制问题 老九认为造成如今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电力商品的定价机制还不够完善,以及交易系统网签和纸质线下合同没有同步签订生效。在初级电力市场中,电力商品价格似乎与发电成本关系不大,反而与大家的情绪紧密相连,因此价格波动非常剧烈。电价是批发和零售各个环节不同角色之间激烈博弈的结果。 而电力用户习惯在不同时间点的成交价格之间做纵向对比,俯冲式的零售价格演化曲线会让电力用户产生不平衡心态,进而产生违约的意图。而且,他们都笃定违约成本极低,吃定了售电公司。不少售电公司被高价批发合同深度套牢,又被用户群体逼迫低价重签,处境艰难。 因此老九大胆预测,物极必反,明年这些老实本分的售电公司很可能会换个活法,挨个起诉违约的用电企业。老九认为当前绝大多数严重违约的行为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解决,这是健康的电力市场最大的挑战。违约成本太低是制约电力市场健康发展的顽疾。我们是否也要反思对电力用户的诸多“宠溺式”关怀举措是否存在法理上的瑕疵? 电力市场主体真的需要经历一场严肃的洗礼。
案例展示 本案中,即使面对由优势地位的发电集团,售电公司仍获得8422万元多的违约金,体现法律效力高于政策规定、高于行业认识。 本案中,签署合法有效协议后,即使只有线下纸质协议,售电公司决心维权主张用户违约责任的,合同效力并不会因为是否完成了线上流程而所有减损和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