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热点焦点 > 正文

绿色转型迈向关键阶段——从“能耗双控”升级至“碳排双控”策略

近日,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院士在《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报告发布会上指出,2024年是“减污降碳协同”的重要时间节点,“能耗双控”转向“碳排双控”标志着绿色转型进入关键时期。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肩负着国际减碳义务和国内减污重任。中国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近两年来污染防治已进入深水区。

为什么要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多项方案和意见,其中有一条是《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

【为何转?】

从“能耗管控”转向“碳排放管控”,标志着我国发展战略的重心从“能源约束”向“碳排放约束”的紧迫性转变。把握“碳排放”这一关键,我们能够一举解决“气候治理”与“能源短缺”的双重挑战。

从“单控”到“双控”的升级,体现了管控力度的加强。能源管控从单一的强度控制到强度与总量双控,历时30余年(从1980年的《关于逐步建立综合能耗考核制度的通知》到2016年的《“十三五”规划》)。而碳排放管控的相同转变仅用了10年(从2012年《“十二五”规划》启动七省市碳市场试点到2023年《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这凸显了应对气候问题的急迫性。

国际气候治理机制也经历了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的演变,从强调发达国家减排责任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转变为各国根据自身发展水平承担“国家自主贡献”的原则。这并非仅仅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妥协,而是面对实现《巴黎协定》2℃温控目标的艰巨任务,全球合作成为唯一出路。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迅速接近临界值(IPCC报告指出,2℃升温对应的二氧化碳当量浓度不应超过450ppm,当前已超410ppm,工业化前为280ppm),全球合力应对气候变化势在必行。

自2006年我国碳排放总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以来,排放速度依旧迅猛,目前约占全球总量的30%,相当于美国、欧盟、日本之和,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紧急刹车碳排放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不得不为之。

我国主动实施“双碳”战略,是将被动转为主动的战略抉择,非他人所迫,而是我们自身的需求和必然选择。面对化石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治理需求以及气候危机的紧迫性,退缩无路可走。唯有迎难而上,勇担大国责任,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为明智之举。

同时,主动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不仅是压力与责任,更是动力与机遇。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已具备优势,全球能源转型为我们提供了超越发展的良机。

【转什么?】

能耗“双控”策略,即实施能源消耗总量与强度双重控制。自1980年发布《关于逐步建立综合能耗考核制度的通知》起,我国逐步确立了能耗强度考核体系,并开始追踪和评估广为人知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历经“十一五”期间的全国性强制考核,至“十三五”时期,我们从单一的能耗强度控制升级为能耗强度与总量的双重控制,对能源使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

碳排放“双控”,则是指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强度进行双重控制,当前主要聚焦于二氧化碳,尤其是能源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旨在减缓碳排放增速,推动尽快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

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其内涵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在能源管控体系中,涵盖了对所有能源类型的监管,包括风能、光能等清洁能源,以及作为原料使用的能源材料。基于“能源约束”的理念,由于能源的稀缺性和化石能源的快速枯竭,我们不得不对所有能源类型实行节约。

然而,面对新形势,可能在化石能源耗尽之前,地球的温室效应已超出生态系统的承受极限,导致生态系统崩溃。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大气中温室气体容量的不足。

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减少化石能源的燃烧,还必须迅速控制非能源来源的温室气体排放,例如工业生产中的石灰、水泥等过程释放的二氧化碳,以及农业活动产生的甲烷、氧化亚氮等。同时,应鼓励使用风能、光能等清洁能源。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升级,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能耗双控的废弃,而是在调整考核范围后,它仍将继续执行,并可以融入碳排放双控体系中,共同推进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新要求?】

从能耗双控到碳排放双控的转变,不仅是对管理层次的提升,也是对挑战难度的增加。这是一次从“单一维度”向“多元维度”、从“单项控制”向“系统控制”的飞跃,甚至可以视为从“精确控制”向“综合控制”的演变。

温室气体无形无质,其来源广泛,不仅包括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还涉及工业生产如水泥、石灰分解过程中的排放,农业活动如水稻种植和畜牧养殖排放的甲烷,化肥使用产生的氧化亚氮,制冷剂泄漏的氟碳化合物,以及森林砍伐导致的碳汇减少等等。

这是一场全方位的系统性变革,几乎触及所有管理部门,每个部门、每个人都将成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如何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如何加速发展风能、光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如何提升能源效率,以及如何增强碳汇和碳吸收能力,这些都是产业革命和技术升级的课题,无法一蹴而就。我们需要先立规划,再逐步实施,但时间紧迫,不容拖延。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要求决策者和管理者展现卓越智慧,以雷霆万钧之势、抓铁有痕的决心,启动这一时代最复杂、最宏大的系统性变革。

从考核管理的视角来看,最大的挑战在于MRV体系(监测、报告、核查)的升级与构建。MRV是国际碳市场的核心要求,也是碳排放管控的关键所在。

国家核证自愿碳减排量(CCER)近日已正式重启,首个减排项目已经开始公示,表达国家对碳市场的高度重视。全面实施碳排放双控,将对数据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满足MRV标准,是碳排放管理的基准,管理者不容忽视,被管理者亦应高度重视。若无法达到MRV要求,任何措施都将流于形式。

总结而言,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伴随国家发展战略的升级,是推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的基础性管理举措,顺应时代潮流,契合发展趋势。

热点焦点 推荐信息
  • 工信部发文,AI+能碳成为标配,...
  • 广东42个“两高”项目节能审查出...
  • 事关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国家能源局...
  • 18项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国家标准4...
  • 生态环境部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应对...
  • 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工业园区标...
  • 一氧化碳治理,是环保新机遇还是旧...
  • 全国政协委员温枢刚:强化重点领域...
  • 两部门:银行保险机构要支持污染防...
  • ESG强制披露企业“换血” 新纳...
  • 八部门推六大专项行动 新型储能制...
  • 五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重点推广的低...
  • 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有关负...
  • 绿色转型迈向关键阶段——从“能耗...
  • 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产品...
  • 《广东省2024—2025年节能...
  • 总成交额超181亿元!2024年...
  • 生态环境部发布2022年电力二氧...
  • 《公共机构能源费用托管实施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