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生态修复让退化土壤重获生机
秘鲁的坦博帕塔国家保护区内,曾经的非法金矿开采点迎来了野生动物的回归。2020年,保护区共完成150公顷因非法开矿受损严重土地的修复工作,并有望于今年底完成455.5公顷的修复目标。“我们正在努力扭转这一区域环境恶化的趋势,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提升环境质量,并创造绿色就业机会。”秘鲁环境部副部长卡斯特罗表示。
坦博帕塔国家保护区坐落于秘鲁东南的马德雷德迪奥斯地区,设立于2000年,面积超过27万公顷。这里生长着茂密的亚马孙原始森林,以生物多样性闻名。但这一地区也有着100多年的淘金史,开采规模的急剧增长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沉重负担。1985年至2017年,当地近10万公顷森林毁于金矿开采。因大片矿区与坦博帕塔国家保护区相邻,一些开采者甚至侵入保护区内进行非法采挖。同时,非法金矿开采点多用汞来炼金,对水和土壤造成极大污染。
为了保护马德雷德迪奥斯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秘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打击非法开采,同时推动开展生态系统修复工作。2015年,马德雷德迪奥斯地区金矿受损地貌修复项目启动。科研人员利用无人机勘测拍摄,绘制出细化地图。高分辨率的图像为专家确定修复区域、土壤类型,以及种植树木的种类、数量和地点等提供了重要参考。随后专家团队前往现场,采集相关的基础数据,并调查当地污染情况。
“生态修复需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亚马孙科学创新中心造林项目负责人卡瓦尼利亚斯说。对于该地区的生态修复来说,首要任务是尽快恢复森林植被,使其能够健康生长。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修复团队在修复区域混合种植了13种本地树木,其中包括快速生长的树种,以尽快扩大植被覆盖范围;也有适于动物生存和自然再生的树种,以期在增加植被的同时恢复生态多样性。多种修复举措并用,让越来越多受损土壤重获生机。
上世纪80年代,秘鲁政府开始启动本国的生态修复工作。1994年,秘鲁颁布流域管理和土壤保护国家计划,旨在通过植树造林,保护水和土壤,提高农业生产能力。2000年以后,该国又出台林业和野生动植物法及国家造林计划等,继续推动生态修复不断发展。2018年,秘鲁政府发布森林生态系统和其他野生植被生态系统修复准则,旨在规划、实施和监测生态修复相关计划方案和活动等。依据该项准则,公共部门、私营企业等都可以参与生态修复工作。
此外,秘鲁也积极参与生态修复国际合作,支持地区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2014年,秘鲁成为“20×20倡议”的发起国之一。这一倡议由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主导,目标是到2030年修复该区域5000万公顷退化土地。其中,秘鲁承诺恢复320万公顷退化土地。在该倡议框架下,还开展了“土地加速器”计划,邀请初创公司、专家学者和投资者共同参与修复工作。今年4月,“土地加速器×秘鲁”计划启动,入选的27家初创企业涉及农业、环境和旅游等领域。组织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促进生态修复、转变土地利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