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热点焦点 > 正文

低碳环保重在践行

原标题:低碳环保重在践行

低碳是当代社会的流行词,舆论如今似乎更多地只聚焦于改变生活习惯。比如,倡导以步代车、少搭电梯、少看电视、少开空调;祭祀扫墓时不烧香、放炮;用发条式钟表来替换电子表;主张把更多的事情放在白天做等等。

最近的一个生动例子是,一年一度的环保盛事地球一小时近日在全球接力举行,世界各地不少地标建筑举行了熄灯一小时活动。从2007年诞生至今,这一环保的行为艺术已变成了数千个城市参与的全球节日。这些行为的背后,反映出生态意识觉醒后的公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之意,值得积极肯定。

虽说一个人少开几次电灯、少用几次电脑、少开一天车等偶然的自我约束行为,所节省的能源与全社会生产、生活用电相比,有点微不足道,但如果每个人都成为低碳生活的忠实践行者,那就会积少成多,最终汇聚成一个庞大的数字。所以,对于地球一小时活动,人们不能以娱乐的心态去看待,而应该以此为契机,引导自己和他人做好平时的节约用电、低碳环保等工作。树立这一活动所倡导的环保理念,并真正落实到个人的实际行动之中,这才是活动的初衷所在,效果也才更长久。

应该看到,坚持低碳理念,要改变的不仅仅是生活习惯,还包括能源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节能减排不能靠更多的拉闸限电,更要靠利用好潮汐、风能、核能及太阳能等绿色能源,逐步替代石油、煤炭等高耗能源。这才是我们走向低碳经济、享受低碳生活的科学途径和发展趋势。

当前,各地正在兴建的地铁工程,相对于拥堵的汽车交通而言也是一种低碳出行方式;正在扩建的城市集中供暖工程,相对于家家炉火、户户冒烟的传统取暖方式更是一种低碳进步。相反,恰恰是我们以往推崇的一些传统行为,如燃放鞭炮焰火、参加篝火烧烤、举行烛光晚宴,才是典型的高碳方式。

实践表明,任何一种社会主流习惯的形成,仅靠舆论引导、宣传教导和理念倡导的自觉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必要的政策引导、法规约束、制度保障和利益回报才是形成社会习惯的保障。所以,应让企业从低碳经济中获取利益,让民众从低碳生活中享受好处,才能逐步建设文明清洁、生态和谐的低碳社会,并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宜居的家园。

来源:经济日报

 

热点焦点 推荐信息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有关负...
  • 绿色转型迈向关键阶段——从“能耗...
  • 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产品...
  • 《广东省2024—2025年节能...
  • 总成交额超181亿元!2024年...
  • 生态环境部发布2022年电力二氧...
  • 《公共机构能源费用托管实施规程》...
  • 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 广东售电公司可能会换种活法了
  •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能源...
  • 全国首个新CCER项目完成登记!...
  •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力安全治理 ...
  • 生态环境部:关于强化危险废物环境...
  • 推动“售电不止于隔墙”!国家能源...
  • 绿色算力新征程:源网荷储助力数据...
  • 我国有了能源法!2025年1月1...
  • 深入实施汽车产品有害物质和可回收...
  • 全面绿色转型 · 专家谈|我国...
  • 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重磅署名...
  • 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