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开局 节能减排下一步
进入第二季度以来,“电荒”便不止一次地成为报纸的头版头条。
这一方面固然有中国能源体制中“煤电”矛盾和今年以来部分地区高耗能产业重现抬头之势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则更加凸显中国在未来5年节能减排的紧迫性。
近几年来,特别是在“十二五”规划中,节能减排被重点强调,在相关文件和要求中“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是两个仅次于“改善民生”的大篇章。
现在,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目前已经过去一半,中国向来重视“开局之年”,今年乃至今后数年中国的节能减排形势引人关注。
节能减排政策先行
《规划纲要》中关于资源环境的12个指标,除了“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这个新设的指标是预期性指标(即不具有强制性)外,其他的指标,不管是原有的还是新增加的,均是强制性的“约束性指标”。
其中,2015年能源消耗的强度比2010年要下降16%,COD(化学需氧量),以及二氧化硫的排放要下降8%,新增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指标,要求下降17%,主要污染物的减量排放指标,也增加了两个,一个是氨氮,另一个是氮氧化物,均被要求下降10%。
今年第一季度末,相关部门已经先后公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主要目标。其中,工业行业管理部门明确提出,2015年中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2%左右。
工业能耗占全国能耗的70%左右,全国节能减排工作,主要就看工业节能的情况。这其中,除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外,能源产业本身也是能源消费大户。
“十二五”时期,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仍将是我国能源供应的主体,特别是煤炭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中,仍将起基础性作用。要积极转变传统能源发展方式,提高能源开发、加工和转换效率。《规划纲要》提出,将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大型油气基地、优化发展火电等集约化手段提高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
中国将在“十二五”期间有序推进14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重点对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新疆、贵州的新矿区实施矿业权整合,“十二五”期间,要形成10个亿吨级和10个5000万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
“十二五”时期,中国将合理控制火电建设规模,为水电、核电、风电等新能源发展留下足够空间,同时继续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发展热电联产等。
为加快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我国将继续安排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给予适当支持和奖励。
按照方案,为保证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实际效果,奖励资金与节能量挂钩,对于符合“改造主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运行时间3年以上”、 “节能量在5000吨(含)标准煤以上”等条件的项目,东部地区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根据项目完工后实现的年节能量按240元/吨标准煤给予一次性奖励,中西部地区按300元/吨标准煤给予一次性奖励。
新兴能源大步推进
相较于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在内的新兴能源被认为是一种更清洁的提供能源的形式。只不过,相对于高密度的传统能源,新兴能源大多还存在着分散,间歇性等弱点,因此过去在中国的能源消费比例中的份额一直较小。
然而,随着人们对气候变化、能源革命等核心领域的日益关注,新兴能源正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日本3月出现核泄漏事故之前,中国对于东部电力负荷中心的电力供应是这样设计的:严格控制东部地区新增火电项目。在大中城市及其附近地区不再布局新的燃煤电站。所需电力通过西部输电解决,或者以建设核电、燃气电站为主。
然而日本灾难性的地震改变了一切。目前,不仅核电前景不明的背景下,燃气电站也可能受到影响。随着日本核泄漏发生,其短缺的电力将由天然气暂时取代,而其连锁反应则是在全球范围内推高天然气价格,这对于有心提高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比例的中国,无疑是一个坏消息。
因此,作为日本核泄漏事故的连锁反应,中国将有可能较大幅度提高风电乃至光伏发电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来自太阳能发电规模化发展研讨会的消息,正在制定的“十二五”新能源专项规划确定的“十二五”末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000万千瓦。
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风电装机大国,而在中国雄心勃勃的风电规划中,到2015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将至少达到1亿千瓦,2020年则至少达到1.5亿千瓦。
当然,“风光无限”的风能、太阳能在短期内仍无法撼动传统能源的地位,但这是一个开始。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克里斯托弗·弗拉文(Christopher Flavin)曾说过,正如美国在一个世纪前带领世界进入石油时代一样,全球气候的未来或许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将世界引入可再生能源时代。这个时代,会在“十二五”期间到来吗?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