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打造粤式“碳标签”将实现与香港互认
由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主办、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支持的2016中英(华南)低碳周于3月14日-18 日在广州举办。3月17日是低碳周的“碳标签”主题日,主题日展示了粤港两地碳标签互认机制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与亚洲共同碳标签框架项目的成果,并邀请了 韩国、泰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等国家、地区的相关组织代表和联合国亚太经设委员会亚洲碳足迹网络组织、英国碳信托有限公司分享经验,共同研讨产品碳排放 评价与碳标签的有关政策、技术和实施问题。
什么是“碳标签”?
“碳标签”是以标签形式反映产品进行了碳足迹(指一件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计算,并可额外附加碳排放数值、等级、减排量等信息,为消费者掌握产品碳排放信息提供帮助,引导低碳消费。
可以说,给产品加上“碳标签”将推动企业从产品层面控制产品碳排放,生产低碳产品,促进低碳消费,从而为企业实现低碳转型升级提供方向。目 前国际上较多发达地区(包括欧美)及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已经采用了“碳标签”机制,在全球化和低碳经济的共同推动下,跨区域“碳标签”机制也在进行互认探 索。
正在打造的粤式“碳标签”
记者从组织本次主题日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分中心了解到,目前国家层面低碳产品认证制度的范围较窄,广东的特色产业、出口产业涉及的产品 尚未能够纳入国家低碳产品认证目录。因此,需要针对广东特色行业开发有关的碳足迹计算方法及地方标准,积累广东的本地数据,争取上升为国家低碳产品认证技 术规范,并积极推动特色产品进入国家低碳产品认证目录,同时为广东企业了解其产品碳排放及应对国内外的低碳形势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受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的委托,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分中心负责设计广东“碳标签”机制,机制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内容:一是支撑机制运行的文件体 系,包括政策、技术、操作和平台四个层面;二是参与机制运行的各有关方及其角色;三是主要的运作流程。这三部分内容将指引广东“碳标签”机制逐步建立并有 效运行。此外,由该中心牵头制定的《产品碳足迹评价通则》计划于今年申请审定并正式发布,该文件作为广东“碳标签”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充分考虑广东特点的 基础上,还参考了国际三大产品碳排放评价标准,同时保持了与香港“碳标签”在技术层面的对接。在《产品碳足迹评价通则》的基础上,广东还在造纸和纺织行业 制定了有关产品种类规则,并开展了评价试点。
粤港“碳标签”将实现互认
早在2011年,粤港两地就已经确立了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机制,两地政府于当年8月签署了《粤港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协议》并成立粤港应 对气候变化联络协调小组。该小组主要负责就两地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进行磋商,以及协调和推进粤港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和研究,推进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并每年向粤港合作联席会议报告工作进度。
“粤港两地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已经从最初沟通政策制定等宏观层面发展延伸到如今各项技术细节的操作层面,双方密切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广东省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处副处长陈毅军说。
而本次“碳标签”项目也正是粤港两地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的“重头戏”之一。所谓粤港“碳标签”互认机制,指粤港两地“碳标签”机制双方共同认可对方的有关标准、评价结果、标签等,若两地政府出台关于推动“碳标签”的政策,两地“碳标签”享有同等的待遇。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分中心秘书长余洪斌表示,建立粤港“碳标签”互认机制,将引导粤港两地企业低碳转型升级,引导公众低碳消费,促进两地 绿色贸易,协助粤港产品在国际竞争中抢占低碳先机。在粤港“碳标签”机制探索成功后,互认的模式可以扩大到其他与粤港贸易往来密切、低碳发展合作密切的地 区,那么能够首先获得粤港“碳标签”的本地企业将在新一轮的国际低碳竞争中获得先机。
来源: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