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热点焦点 > 正文

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近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题为《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与弱点》的最新报告,报告总结了自1890年以来全球气温上升1.1℃对自然和人类造成的影响,并指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正变得愈发有限,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再次敲响警钟。

该报告分析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减弱的五点原因。一是如果不对气候变暖加以遏制,其危害将进一步放大。2014年以来,热浪、干旱、野火和其他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已远远超过自然演变的规律。这些气候危害严重破坏了全球生态系统,甚至导致了不可逆转的损失,例如物种灭绝。人类正面临着粮食和水资源安全问题加剧,由食物、饮用水等传播的疾病发病率增加,以及身心健康状况恶化等冲击。如果不对全球变暖加以控制,这些气候危害的增加将不可避免。

二是适应性达到极限。目前,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许多适应性举措不再有效。事实上,适应性举措既有“硬性”极限,也有“软性”极限。在自然系统中,“硬性”极限意味着人为干预无法产生效果。如果海洋温度继续升高,一些珊瑚礁可能会完全消失,而仅依靠“适应”无法解决此类问题。换言之,适应性举措不能避免所有损失,且这些损失会在世界各地不同程度地呈现出来。

三是“适应不良”。一些适应性举措进一步加深了现有的社会不平等并导致不良后果。例如,建造海堤原本是为了保护人类定居点免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但由此造成的雨水淤塞又会导致洪水在该地区成为新风险。不幸的是,此类案例并不少见,且对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影响最大。

四是城市面临挑战和机遇。全球有3.5亿城市居民面临水资源短缺,极端气温等也加剧了空气污染等城市中持续存在的问题。同时,报告还列举了城市可采取的诸多适应方案,其中很多方案会让城市变得更加“绿色”。比如,通过在上游种植树木来防洪和为房屋遮蔽热浪,恢复红树林以保护社区免受海浪侵袭等。

五是“机会之窗”正在迅速关闭。实现“气候适应性发展”,要将适应性措施与温室气体减排相结合,这需要充足的资金、包容的治理、透明的决策以及广泛的参与。当前,全球近一半人口生活在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区域;全球1/3人口暴露在有致死风险的高温天气中,这一比例到21世纪末可能增加至3/4。到2050年,将有大约10亿沿海居民每年都面临严重的水灾。同时,温度和湿度上升会促使蚊虫滋生,向人畜传播疾病。这意味着缺乏医疗基础设施、数据搜集能力较弱、早期预警系统欠完善和疫苗接种能力不足的贫困国家会面临更严峻的困境。

留给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时间已十分紧迫。报告作者之一、美国克拉克大学国际发展、社区与环境系主任爱德华·R. 凯尔(Edward R. Carr)强调,国家、社区和个人都应认识到转型的必要性,要探究转型对哪些人影响最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规划、实施管控。他表示,已有案例能够充分证明通过转型来适应气候变化的可能性。在澳大利亚,人们已经开始可再生农业实践,增加土壤中的碳存储,进一步改善土壤状况。农民的合作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也得到增强。

凯尔提到,一些政客会因为转型成本过高而选择保持现状,但事实上,人们一直在为应对气候变化不力而付出代价。报告用充分的证据表明,全球变暖加剧将带来更加广泛的危害。据估计,目前仅城市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每年就高达640亿—800亿美元。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1世纪中叶,这一成本可能会达到现在的10倍。因此,加快转型十分必要。

热点焦点 推荐信息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有关负...
  • 绿色转型迈向关键阶段——从“能耗...
  • 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产品...
  • 《广东省2024—2025年节能...
  • 总成交额超181亿元!2024年...
  • 生态环境部发布2022年电力二氧...
  • 《公共机构能源费用托管实施规程》...
  • 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 广东售电公司可能会换种活法了
  •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能源...
  • 全国首个新CCER项目完成登记!...
  •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力安全治理 ...
  • 生态环境部:关于强化危险废物环境...
  • 推动“售电不止于隔墙”!国家能源...
  • 绿色算力新征程:源网荷储助力数据...
  • 我国有了能源法!2025年1月1...
  • 深入实施汽车产品有害物质和可回收...
  • 全面绿色转型 · 专家谈|我国...
  • 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重磅署名...
  • 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