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热点焦点 > 正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以革命姿态进行能源转型,共同成就能源体系新常态、高质量、新体系

来源:电力大数据

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累计达2.2万亿吨,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已升高1.1℃,按此趋势,本世纪中将超过2℃,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全球大气污染危害人类基本生存条件,全球能源结构转型迫在眉睫!

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在于什么?

我国“能源革命”又该如何推进?

11月10日,在以“低碳转型 智能发展 多元融合”为主题的2020年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做了题为《世界能源形势与我国能源革命》的主题演讲,指出了目前全球能源的形势,针对中国能源转型提出了新观点、新思路,一起听听杜祥琬院士的见解。

全球能源结构转型迫在眉睫

化石能源的发现和利用使人类由农耕文明步入工业文明,然而工业文明却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和不可持续性。现代非化石能源的利用进一步推动人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而能源革命是实现人类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动力,全球能源结构转型迫在眉睫。

杜祥琬指出,能源技术进步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驱动力。目前,全球能源结构正处在以油气为主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转型的阶段,近十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成本大幅下降,2019年,并网发电的可再生能源电力56%的成本低于化石能源发电,并且这种超越仍在加速。

在全球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今天,高达41%的碳排放来自于电力行业,那么,能源结构转型能够对能源领域和全球生态环境带来哪些改变?

能源转型是破解资源匮乏困局的必由之路。目前,全球一次能源中,化石能源仍占80%,但资源相对受限,煤炭储采比为100年,油气储采比仅50年,而可再生能源却是永续的宝库,认识能源资源不能只局限于化石能源,包括核能在内的非化石能源使人类拥有未来。

能源转型是治理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治本之策。化石能源燃烧是全球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当前情景下21世纪前50年,人类消耗的化石能源将是二十世纪的4~5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能够大幅降低污染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

能源转型是实现经济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据统计,201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提供就业岗位1100万个;2019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8亿千瓦,占全球新增发电容量的72%,投资达2800亿美元,是化石能源发电投资的3倍。

中国能源转型的新观念与新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的快速增长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效明显提高、能源结构有所改善。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能源也面临着历史性转型和创新,能源革命任重道远,杜祥琬指出,首先要从观念上深刻认识我国能源发展现状。

树立创新能源安全观。在能源供需安全即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的基础上,我国的能源安全要充分考虑能源的环境和气候安全。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的低碳转型,是助推新能源发展和新型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重新认识资源禀赋。说起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只说“富煤、缺油、少气”,已经跟不上发展了,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对确保国家长远的能源安全、引导能源转型具有方向性、战略性意义。目前,我国风能和太阳能的已开发量远低于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十分之一,再加上可观的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水能、太阳能热利用等资源,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基础十分丰厚。

那么,基于以上现状,中国能源结构到底如何转型?杜祥琬给出了新思路!

中东部能源高比例自给。我国中东部地区能源供给应采取“身边取”与“远方来”、“分布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形式,并且强化前者,大力发展能源供给。该能源发展思路符合电力转型和能源革命的方向,利于电力发展趋于平衡、充分;利于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安全性、灵活性;符合绿色、低碳、高效、智慧的理念;体现了“政府办电、大企业办电”的转向,对中国能源的供需安全和能源的环境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

集中式与分布式结合、城乡一体革命。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是能源的“产消者”,其自发自用、寓电于民,也可与集中式电网互动。风、光规模化发展,加上与储能的结合,将成为稳定输出的高质量电力。据估计,到2025年,“新能源+储能”的市场将迈入千亿级。中东部大批“产消者”和“VPP(虚拟电厂)”将创造中国电力系统的新形态,中国能源局面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广结合。今后,能源、电力与互联网、大数据相结合,催生能源物联网、节能的AI、多能能源服务业,非水可再生能源与新基建深度融合,将实现数字化经营管理、数字化服务,实现更标准化的高质量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多能能源服务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杜祥琬指出,“十四五”期间,能源增量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提供,化石能源要尽可能适应能源转型,要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要稳油增气,提高天然气消费比例,更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推进低碳转型。未来,能源转型还需坚持不懈地努力,以革命的姿态进行能源转型,共同成就能源体系的新常态、高质量、新体系。

热点焦点 推荐信息
  • 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有关负...
  • 绿色转型迈向关键阶段——从“能耗...
  • 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产品...
  • 《广东省2024—2025年节能...
  • 总成交额超181亿元!2024年...
  • 生态环境部发布2022年电力二氧...
  • 《公共机构能源费用托管实施规程》...
  • 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 广东售电公司可能会换种活法了
  •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能源...
  • 全国首个新CCER项目完成登记!...
  •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力安全治理 ...
  • 生态环境部:关于强化危险废物环境...
  • 推动“售电不止于隔墙”!国家能源...
  • 绿色算力新征程:源网荷储助力数据...
  • 我国有了能源法!2025年1月1...
  • 深入实施汽车产品有害物质和可回收...
  • 全面绿色转型 · 专家谈|我国...
  • 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重磅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