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佛山南海发布最新氢能产业规划:2025年氢能产业累计总产值300亿元
来源:专注节能
2月24日,《佛山市南海区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
《规划》明确提出实施“标准引领、核心带动、品牌助力”发展战略,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推进氢能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装备国产化进程,将南海区打造成中国氢能产业商业化创新发展引领区。
01 发展目标
《规划》将南海区氢能产业发展目标分为近期(2020—2025年)商业化创新探索阶段、中期(2026—2030年)商业化推广阶段和远期(2031—2035年)商业化应用三个阶段。
近期(2020-2025年)商业化创新探索阶段,到2025年氢能产业累计总产值达300亿元;
中期(2026-2030年)商业化推广阶段,到2020年氢能产业累计总产值达1000亿元;
远期(2031-2035年)商业化应用阶段,到2035年氢能产业累计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
02 产业布局
(1)在空间布局上
按《佛山市南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功能定位,结合各镇街产业发展基础,以“仙湖氢谷”为核心,构建“一核两翼”的总体空间布局,营造氢能公交、物流车、轨道交通、船舶、分布式发电系统、备用电源、热电联供等多样化氢能应用场景,推动南海区氢能产业快速形成“研发-生产-推广”良性产业生态圈。
(2)在产业链布局上
南海区氢能产业应以高性能氢燃料电池及动力总成、氢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及部件、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含客车、物流车及环卫车等特种车辆)、氢能部件设备装备制造为主要发展方向,以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装备制造为辅,突破高性能氢燃料电池和“四泵四器”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打造全国领先的高性能氢燃料电池和核心部件研发生产基地。
合理布局氢源、加氢站网络等氢能基础设施,加大力度推广氢燃料电池车辆、船舶、分布式发电系统、备用电源、热电联供等氢能应用,打造低碳绿色氢能社会。
03
重点任务
提出三大重点任务,从平台建设、产业链环节、应用场景等方面对南海氢能产业发展进行了指导。
(1)推进六大重点平台建设,强化产学研支撑
仙湖实验室围绕氢能领域开展科研,力争将仙湖实验室建设成氢能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打造成”五个中心“,即世界氢能与新材料科技研发中心、国家氢能与新材料技术转移与辐射中心、氢能与新材料领域高端人才汇集与国际交流中心、国家氢能与新材料领域大学生创业中心、氢能与新材料领域高科技企业孵化中心。
(2)强补关键环节,健全氢能产业链条
南海区氢源供应体系必须经济、合理地整合区外尤其是珠三角富氢地区的氢气供应,并在区内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或天然气制氢,探索开展发电厂制氢等项目,构建区外供氢和区内制氢相结合的供氢方式,保障氢源稳定供给,方法包括工业副产氢、发电厂制氢、可再生能源和谷电制氢等。
(3)构建多样化商业化应用场景,拓展氢能产业市场
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发展不同产品,包括燃料电池车辆、分布式发电系统、备用电源、热电联供系统等。南海应紧密结合氢能技术、氢能项目的发展,以及氢源、加氢站及其装备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有序推进。
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站点选址进行调整,特别是要调整加氢站选址思路,优先考虑布局独立选址的加氢站,加快加氢站建设步伐;要求新建、迁建的加油站必须合建加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