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节能刊物 > 正文

观察线:给“发烧”的地球开出“清凉”药方

碳排放过多是眼下世界性的难题,然而许多人也许并不知道,二氧化碳并不是废气,应把它当作资源进行利用。科技部部长万钢两年前在伦敦一次国际会议上如是说。华东理工大学田恒水教授带领的团队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开发成功了二氧化碳绿色高新精细化工产业链项目。它以二氧化碳为原料,通过一系列产品清洁生产新工艺,合成绿色化工原料碳酸二甲酯,并以此代替剧毒的光气,进而合成一批新材料,特别是碳酸酯系列产品。
碳酸酯系列产品是重要的化工材料,广泛应用于燃料、农药等产品,我国曾长期依赖进口。教授的项目推广后,与西方发达国家碳酸酯系列产品生产设备相比,投资节约70%,节能90%以上。由此,美国、日本等国的生产线纷纷停产,转而向中国进口,中国也由碳酸酯产品的进口大国变成了出口大国。为何会出现如此变化?奥秘就在于我们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田恒水介绍说,我们用二氧化碳为基础原料,再合成绿色化工原料做成碳酸酯系列产品,而国外传统技术是以剧毒光气、硫酸二甲酯为原料,两者相比,每利用一吨二氧化碳替代光气可以节约2.55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38吨,减少废水排放7.84吨,如此一来,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更重要的是,新技术的整个过程环保绿色,人们走进碳酸酯系列的生产厂区,不会再闻到刺鼻的气味。据悉,在田恒水的建议下,我国开始建设国际首创的示范型二氧化碳的绿色化利用生态产业园。田恒水说:我们称这项技术为二氧化碳的绿色化利用,可形成30个相关产品,形成一个绿色化工产业链,可以为发烧的地球开出一贴清凉的药方。

来源:新民晚报

节能刊物 推荐信息
  • 2017年节能观察第2、3期
  • 2017年节能观察第1期
  • 2016年节能与投资第2期
  • 2015年节能观察第6期
  • 2015年节能观察第5期
  • 2015年节能观察第4期
  • 2015年节能观察第3期
  • 2015年节能观察第1期
  • 2014年节能观察第5期
  • 2014年节能观察第4期
  • 2014年节能观察第3期
  • 2014年节能观察第2期
  • 2014年节能观察第1期
  • 2013年节能与投资第5-6期
  • 2013年第三届国际(广东)节能展总结
  • 2013年节能与投资第4期
  • 2013年节能与投资第3期
  • 2013年节能与投资第2期
  • 2013年节能与投资第1期
  • 2012年节能与投资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