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节能刊物 > 正文

专家访谈:石油与战争:分割不开的永恒话题

石油是近代战争史中无法忽略的一个因素,任何一场现代战争,都摆脱不掉石油的影子。仔细推敲,不难发现,不管是一个世纪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现今的俄乌危机、中东动乱,石油和战争早已是“公不离婆,秤不离砣”的关系,这个被称为“战争血液”的战略性物资,再也摘不掉“左右地缘政治和国家命运”的高帽子。

半个世纪前,美国外交历史学家威廉•兰格(WilliamL.Langer)将战争描述为“一切来源于不满”。眼下,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100周年之际,这种“不满”情绪仍然在全球上空盘旋。

俄罗斯和乌克兰在上演了几年断断续续的“断气”“和好”戏码后,今年初随着克里米亚入俄而彻底闹崩,美欧相继进入战局;“阿拉伯之春”继续在中东地区延续,利比亚继2011年爆发内战后,再次陷入全面失控,黎波里面临失守;而经历了7年战争洗礼的伊拉克,内乱没消停的当下,美再次发动空袭令其局势越发严峻。

事实上,利比亚和伊拉克都在为“恢复石油工业”做最后挣扎,但谁都知道,希望微乎其微,在“内务”摆不平和西方虎视眈眈的觊觎下,这根本是奢望。尽管利比亚最大原油港口日前已恢复石油出口,但该国石油工业并不乐观,摩根士丹利指出,这是推翻卡扎菲政权后最严重的内战,威胁利比亚的能源结构,当前低产状况将持续恶化。

最悲惨的还是伊拉克,在经历美国于1991年、2003年发起的两次伊拉克战争后,该国或许还将接受第三次“石油战争”。美国第十三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曾不留情面地指责美国政府是借“战争”之口,行“抢油”之实。显然,作为伊拉克经济支柱的石油工业,只要战争持续存在,受到冲击是早晚的事。

在战争中,石油提供的不仅仅是战争经费,更是战事所需的紧要物资,这一点追溯第一次世界大战可窥一斑。1914年开始到1918年一战结束,石油在空战、机动坦克战和快速海战的革命性作用,更是坐实了其“战争血液”的地位。

在此必须要提到一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温斯顿•丘吉尔,他是首个勘破石油工业对海军发展意义的人,在担任英国海军大臣之后,他迅速下令要求英国海军全部以油替代煤作为舰艇燃料,并制订了从19121914年加速发展海军的计划。

在丘吉尔看来,舰艇燃油化可以让舰艇部队获得更快、更灵活的操纵性,还减少了中途加燃料的时间。与英国海军的传统燃料煤炭相比,燃油锅炉可以产生更大的效率,大大提高舰艇的航速以及加速性能;与同等重量的煤相比,舰队活动半径还能增加40%;此外,舰队的海上燃料补给更为便捷,减轻加煤作业的繁重劳动。

石油和燃油机迅速扭转了一战局面,而以石油为动力的装甲车辆的出现,更是将战事引领至高潮,这个当时美国人带来的新玩意儿就是现在熟知的坦克。19148月,英国远征军登陆法国,带来了827辆汽车、15辆摩托车;1917年美国加入战局时,另外带了50000辆汽车进入欧洲;1918年一战即将结束时,英国军队用车包括56000辆卡车、23000辆汽车,以及34000辆摩托车,40%英国海军舰队用石油作燃料。

数据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石油消耗约为3600万吨。后来,被誉为“石油斗士”的丘吉尔直言不讳地称,协约国是在石油的海洋上漂向胜利。更有人甚至将一战中盟军的胜利称为“燃料的胜利”。

当然,我们还要提一提那些在“战争”中依靠“石油”发家致富的人,如上世纪首位亿万富翁约翰•D•洛克菲勒(JohnD.Rockefeller)。1859年,世界石油工业史上第一

油井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诞生,自此石油工业逐渐成为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关切”目标,但老洛克菲勒并没有和其他人一样,一头扎进宾夕法尼亚州的采油区,而是在1861年南北战争中“后发制人”。

当时,他办理了大额贷款,在囤积战时必需的物资时,看到了“石油”在战争中的必要需求,1863年于克利夫兰开设了一个炼油厂,把西部的石油运到纽约等东部地区,赚了个钵满盆满。作为埃克森美孚前身标准石油(StandardOil)的创始人,老洛克菲勒通过气势如虹的兼并和扩张曾一度垄断了美国的石油工业,当时全美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都听他指挥。

在军事需求的驱使下,这位“战火中崛起巨擘”彻底在石油领域站稳了脚跟,更将全球最富有石油大亨的头衔收入囊中。一战中,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更是大放异彩,1917年底,法国石油供应严重不足,标准石油在美国的授意下,为法国军队准备了救命油。

另外,英国石油巨头BP的前身英波石油(Anglo-PersianOil)也是在战争中崛起的。当时,英国并没有石油,但丘吉尔的“燃油化”改革让英波石油看到了商机,这个一早在波斯(现伊朗)扎根的企业,通过为英国舰艇供应石油,获得了英国政府的注资,1916年后期,该公司为英国海军提供了20%的石油需求。

如此看来,战争越发凸显了石油工业对国家经济和战略的价值,不管是“为石油而战”,还是“卫石油之战”,都只是进一步刺激全球对石油工业的热情,这种周而复始的石油战争,不单单是劳民伤财,更是拖累国家发展的恶因。

来源:能源网-中国能源报

节能刊物 推荐信息
  • 2017年节能观察第2、3期
  • 2017年节能观察第1期
  • 2016年节能与投资第2期
  • 2015年节能观察第6期
  • 2015年节能观察第5期
  • 2015年节能观察第4期
  • 2015年节能观察第3期
  • 2015年节能观察第1期
  • 2014年节能观察第5期
  • 2014年节能观察第4期
  • 2014年节能观察第3期
  • 2014年节能观察第2期
  • 2014年节能观察第1期
  • 2013年节能与投资第5-6期
  • 2013年第三届国际(广东)节能展总结
  • 2013年节能与投资第4期
  • 2013年节能与投资第3期
  • 2013年节能与投资第2期
  • 2013年节能与投资第1期
  • 2012年节能与投资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