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绿色交通是保证清洁空气的重要措施
南度度:柏林市近年在治理空气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中国大城市也面临严重的灰霾问题,请问柏林市提高空气质量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Klaus Wowereit:减少能量消耗,采用绿色的交通出行方式是保证清洁空气的重要措施。柏林经过长期努力,改变了市民的出行方式,而不是完全依赖于私人汽车。柏林人现在很少买汽车,有车也大多停在自家的车库里。要做到这一点,城市必须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公共交通和基础设施。柏林的城市规划——星状的多中心城市结构以及混合型的城市功能,使得柏林人使用公共交通、自行车以及步行都非常方便,市民使用绿色交通工具的比例高达70%。
柏林也在积极推广电动汽车,目前柏林及周边地区拥有约1300辆电动车和400余个充电站,是德国最大的电动交通试点区域。
另外,柏林采用了智能交通的新技术,以解决道路拥堵的问题。
为了保持空气洁净,柏林市政府还出台了《工业排放令》,严格限定大型锅炉和工业设施的排放标准。如果市区出现严重空气污染现象,就会采取临时禁止汽车进入市区,关停城市内建筑工地等措施。
中国的城市面临更复杂的挑战
南度度:与欧洲的城市不同,中国的"北、上、广、深"都是有上千万人口的特大级城市,柏林人口只有300多万,我们的挑战不一样,你们的经验在我们这里是否可以复制?
Klaus Wowereit:你说得很对,我们的人口数量比中国的大城市要少很多,中国政府面临的挑战也更复杂,需要更多的智慧,我很佩服中国政府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勇气。
我的建议是可以实施城市的"多元化中心"理念,将巨型的城市分为几个或者十几个城市中心,每个城市中心有几十万或几百万人口,并以快速轨道将各个城市中心迅速地相连。
不过从技术上来看,无论是300万人口还是3000万人口,解决方案的模式是可以通用的。交通调控手段、垃圾处理技术、老旧房屋节能翻新方法……这些技术既可以用于百万级人口的城市,也可以应用于千万级人口的城市。比如莫斯科有1000多万居民,也在引进柏林的技术方案。
中国可以挑一些可实施性很强的项目和地方进行试点。例如广东揭阳市与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IWAR研究所合作,建立中德金属生态城,采用全球领先的半集中式供水排污技术,打造"零排放"的生态园区,就是中德合作的一个亮点。
柏林有60余个提升电动汽车影响力的项目
南度度:电动汽车在德国也是很热门的话题吗?
Klaus Wowereit:我们知道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发展正在迎来非常好的时机,电动汽车在德国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们和北京市正在进行一项关于电动车的很具体的合作方案。
自2012年起,柏林在德国一直是电动汽车领域的典范城市。在这里,能源系统、汽车和运输系统证实了新的传动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来自工业、科研及政界的100多个合作方完成了60余个提升电动汽车影响力的项目。
这些项目涵盖了完整的移动方案的应用,被应用于:私家车、公共交通、商用车以及以卡车、货车和货运自行车进行的电动货运。柏林及周边地区已成为交通领域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的先驱。我们致力于提高环保型交通工具的比例。
我们将这些设想融入交通与能源体系,并最终将这人性化、多模式的体系与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及存储相结合。